贵州大学“博士村长”匠意工坊团队深入镇宁普叉村 助力布依蜡染工坊焕新升级

2025年8月,贵州大学美术学院“博士村长”匠意工坊项目团队进驻安顺市镇宁县普叉村,展开了一场融合设计智慧与青春力量的非遗工坊焕新行动。这支汇聚多学科背景学子的团队,以解决蜡染工坊运营痛点、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,为古

admin

2025年8月,贵州大学美术学院“博士村长”匠意工坊项目团队进驻安顺市镇宁县普叉村,展开了一场融合设计智慧与青春力量的非遗工坊焕新行动。这支汇聚多学科背景学子的团队,以解决蜡染工坊运营痛点、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,为古老的布依族蜡染技艺注入现代活力。同时,这次行动积极响应国家“四大文化工程”中的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”,以青年实践推动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,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。

空间蝶变:从杂乱到艺术殿堂

“匠庐·村晓”是镇宁县普叉村的精品民宿,民宿内的粤黔锦绣名师工作室,作为展示布依族蜡染文化的重要窗口,长期面临空间局促、布局老旧、人流拥挤等困境。面对这一挑战,博士村长团队立足普叉村独特的石头村寨风貌,启动了系统性空间改造工程。

团队将蜡染作品精心装裱裱,重新设计墙面展示方案,巧妙调整挂件位置,使自然的石头肌理与绚丽的蓝白纹样和谐共生。通过对功能区域的科学划分——生活区、工作区、游客体验区及商品展览区泾渭分明,并辅以清晰的导视系统和空间隔断,工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秩序感与美学层次。“现在走进来,感觉像进了一个小博物馆,又美又实用!”游客武女士欣喜地表示。

绿色实践:废弃物里的循环经济

改造不仅是视觉升级,更是一次环保行动。团队深度参与工坊环境整治,协助清理冗余物品,并对废弃物进行精细化分类回收。残次布料、边角余料等以往可能被丢弃的材料,被科学分流至专业回收机构,实现资源再生利用。“这不仅让环境更整洁,更让我们看到了节约资源、保护环境的新可能,”带队教师赵盼强调,“这本身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。”

技艺传承: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

团队积极运用现代设计赋能传统文化。为工坊量身设计的宣传海报,将布依蜡染的经典纹样融入现代视觉语言,大幅提升了非遗的传播力。“同学们在电脑上帮我整的海报,非常好看、大气!”蜡染手工艺人罗秋燕赞叹道。

同学们更亲身投入蜡染实践,从熔蜡绘图到浸染脱蜡,深度体验全套工序,并热情协助手工艺人向游客传授技艺。这份沉浸式的参与,不仅深化了学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,也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。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带队教师赵盼指出:“服务乡村、振兴乡村,既需凝聚社会各界的共同力量,也离不开青春智慧的持续注入。这次探索,是文化传承与青年实践的完美结合。”她进一步强调,“本次活动是‘四大文化工程’的基层实践,通过青年智慧激活非遗传承,为文化自信建设提供鲜活案例。”

青春赋能:以实践书写振兴答卷

本次活动是贵州大学“博士村长”项目服务乡村的又一次深入实践。学子们扎根乡土,通过专业的设计管理能力与真挚的投入,不仅解决了蜡染工坊的实际困难,更点燃了投身乡土建设的热情。他们以躬身实践诠释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,为普叉村这片热土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动能。

普叉村的布依蜡染,在古老技艺与现代智慧的碰撞中,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贵州大学学子们以蜡染为媒,书写着服务乡村、振兴文化的青春篇章,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重任。通过融入“四大文化工程”,这次焕新升级不仅提升了工坊的活力,更彰显了青年力量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先锋作用,为国家文化战略在乡村落地提供了宝贵经验。普叉村的布依蜡染,在古老技艺与现代智慧的碰撞中,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贵州大学学子们以蜡染为媒,书写着服务乡村、振兴文化的青春篇章,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重任。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nanfangtoutiao.com/shangjie/8449.html

温馨提示:创业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!编辑声明:南方头条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,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部分内容来源用户上传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不可作为直接的消费指导与投资建议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-mail:1074976040@qq.com,我们将立即处理。

相关阅读
admin
最新动态